教学科研
教学案例
思维看得见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2-15 13:08:41    浏览次数:659

                        思维看得见吗?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武汉市实验学校  刘莎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思绪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历史知识是“死”的,但加入了思考它们便“活”了起来。历史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明确要求,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历史课教学的质量及新课改是否成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能用最佳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小情景,调动感官刺激,激发思维意识。
   心理学上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人只有在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种种推论,做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象的鲜明、生动有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
   几年前一位在美国中学教数学的朋友对我讲了一件事令她非常苦恼的事:学校要求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用看得见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我当时十分惊讶,心想这种强调思维的学科知识怎么都能让学生看得到呢?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教学要求其实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反映,就是教学工作中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即使是“高深莫测”的思维也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传统教学中虽然也认为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在教学方式上往往是从教材到教材,其实质是把教材的观点灌输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获得好成绩的捷径,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成了首选。学生是否愿意思考这些结论,能否真正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认识所学知识被关注的不够。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指出:“所有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人本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热情,只有在心有所感的基础上才能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走进课堂后对学生说:“由于经费紧张,今天测验用的卷子要另外收费。”有的学生听后十分气愤地表示这样做不合理,有的学生虽然不满也不敢反对,最后大家都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要求。快到下课的时候,这位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卷子要另外收费的事是假的,目的是让你们体会一下美国独立战争前英国殖民者向北美殖民地征收印花税时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心情。”这位教师非常巧妙地让学生体会到北美殖民地人民被英国殖民者压迫的心情,从而激发他们去了解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何与英国殖民者斗争,怎样与英国殖民者斗争,以及如何看待这场战争。课后学生主动地收集史料、分析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这堂课而言,教师不可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但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比直接给学生讲述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意义要好的多。
二、设计小错误,打破权威意识,形成独立思考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使学生明白历史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基础之上,并对之进行不断质疑来揭露问题的本质,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做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我们给予他们的就不仅是庞杂的历史知识和机械地记忆背诵,更多地应该是给予他们如何进行有效思维和学会独立思考。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课本、对老师十分迷信,认为只要是书上的、老师讲的就绝对正确,这种思想往往束缚他们去思考分析问题,有的甚至产生懒汉思想,完全不思考问题,只等着老师上课报答案或者书上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么怎样打破权威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品质呢?我在教学中有时故意犯点小错误,学生对这些错误有时注意,有时不注意。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我在故意犯点小错误的同时举出许多能纠正这些错误的材料。会思考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这些错误,但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受权威意识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然后我会把这些错误与相关材料对比,鼓励学生谈出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主动去纠正这些错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打破权威意识,形成独立思考品质。
   例如在讲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我故意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完全归咎于慈禧太后的破坏,指出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杀害了戊戌六君子,囚禁了光绪皇帝,如果没有她从中作梗变法也不会失败。尽管在此之前讲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内容的时候,我已经列举了许多足以证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的材料,也列举了戊戌变法本身存在问题。可是由于受到权威意识的影响,没有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我问学生:“我们应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重大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否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事件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否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合适的政治环境,事件本身的主观因素、客观条件如何等等。在讨论中学生慢慢注意到改革本身就是通过社会各种权力、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新旧制度的转变,以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将目光仅仅聚集在外部原因的阻挠方面,忽略对变法本身的考察,显然是不够的。这时才有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我趁机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他们的观点,在锻炼了他们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历史表述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制造小矛盾,形成思维窘迫,提升思维效率。
   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生之间观点冲突和矛盾。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矛盾点,找出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原因,甚至故意制造点矛盾,让学生形成思维窘迫,是一种提升学生思维效率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在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时向学生提供了如下材料: “公元三世纪,卢修斯是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凡的经营航运的小商人,他向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为此加图将卢修斯告上法庭,要求没收卢修斯家的家产并将卢修斯的二十个奴隶变为他家的奴隶。”
请问,法官同意加图的要求吗?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其中四位同学的回答产生了矛盾的焦点。同学甲说:“法官会同意加图的要求,因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加图很有钱,法官一定向着他。”同学乙说:“法官不会同意加图的要求,因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卢修斯的家产怎么能被剥夺呢?”同学丙说:“法官不会同意加图的要求,因为《十二铜表法》规定还不清债务的人可以被债主拘禁捆绑,但没有说可以没收家产和奴隶。”同学丁说:“法官会同意加图的要求,因为奴隶也是财产,卢修斯无力还钱当然要用奴隶抵债。”可见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债务是不是私有财产,二是奴隶是不是私有财产。如果债务是私有财产,那么保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肯定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罗马法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奴隶是私有财产,那么还不起金币还奴隶,也是理所当然的。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同学甲虽然认为法官会同意加图的要求是对的,但分析原因错误;同学乙忽视了卢修斯欠钱的事实,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理解片面;同学丙机械地套用罗马法的部分条款,缺乏对罗马法的全面认识。同学丁的观点正确但不够完整。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法官是否同意加图要求的理由,不断捕捉学生之间思考的小矛盾、小冲突,引导他们了解罗马法的概念、发展过程、制定的原则,并形成各种推论,深刻认识罗马法的本质。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被展示开来,深化了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深度。
四、展示小成果,产生示范效益,拓广思维空间。
   学校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集体环境下的学习。心理学认为,团体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受到他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展示一些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果,能产生良好的示范效益,启发并带动其他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展。
   我在教学中提出三个鼓励:鼓励发言、鼓励提问、鼓励展示。从上课举手发言的情况看,初中生不如小学生,高中生不如初中生。思想相对成熟的高中生为什么上课时反而不愿意举手发言呢?主要原因是他们怕答错题丢面子。因此在上课时,学生只要举手发言无论对错我都表扬,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闷在心里的想法讲出来。课堂中各种知识的碰撞往往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思考过程中当时无法解决的,但它却极有可能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学生只要提出问题,无论何种情况我都认真回复。有时我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时也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常被我归类展示给其他同学,如“图表的启示”、“由历史故事想到的”、“优秀的回答”等等。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把思考的问题“说出来”、“问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在集体中交流展示,不断拓广思维空间
   总之,“高深莫测”的思维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教学中多动脑筋想办法,一个小小的创意往往就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并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拓广思维空间,从而使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并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让学生不但在学校里能学有所得,而且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好的思维能力基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大道连湖路50号 电话:85530021(招办)、82830311(学籍办)、82830228(教务处) 邮编:430014
网址:http://www.whssyxx.com E-mail:whssyxb@126.com 
鄂公网安备4201020200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