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新教材审美教育刍议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2-15 13:08:43    浏览次数:642

                                侯小丹

【摘要】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却也容易忽略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但当大多数人在一味讨论新课改之“新”时,呼唤美的语文,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将学生引领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审美教育     自然美    人物形象美 
 艺术美  科学美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科学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因而语文教学上的这种争论注定是无益的,它无助于准确界定语文学习的任务。那么——
  语文是谁?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学什么?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建议:语文教学“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的阐释中就指出,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中“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纵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如《滕王阁序》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人物形象美是指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以内在美为要。在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重义重情、刚愎自用的项羽,天真善良、温柔淳朴的翠翠…..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描绘了一系列细节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表达了对纯朴善良的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个链条,用“人物形象美”的美学力量,激发起学生求真、趋善、爱美、憎丑的道德情操,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表现。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尤以富于绘画美、音乐美为美学特点的诗、词、散文为最重要,具有强烈的感人美学力量。例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再别康桥》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清新优美的意境、流动立体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形成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再别康桥》“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又如小说《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其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文章以及鲁迅等的杂文,也都无不珠玑满目,无不有着类似的感人心魄的艺术美的力量。
四、“科学美”的审美教育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作为生物的社会》表现出了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
    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她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开拓她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将学生引领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① 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②《美学原理教程》第十章第二节,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三节美育的实施。
③《四川教育》四川教育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82页。
④黄良主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⑤杨辛、甘霖、刘荣凯著的《美学原理纲要》,1996年版。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大道连湖路50号 电话:85530021(招办)、82830311(学籍办)、82830228(教务处) 邮编:430014
网址:http://www.whssyxx.com E-mail:whssyxb@126.com 
鄂公网安备42010202002764